商龙虎纹青铜尊
龙虎尊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,其出土于阜南县朱寨镇三河村台家寺。它体形高大,口沿广阔,鼓腹,高圈足,高50厘米,口径45厘米,重约20公斤。铸工极精,整体形成三层花纹。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,塑造3条生动的蟠龙形象。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,分隔3组相同纹饰,皆双虎食人之状。圈足平雕饕餮纹饰,饕餮纹也称兽面纹。这种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。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。
中国国家博物馆龙虎纹青铜尊藏品简介
高:50.5厘米
口径:44.9厘米
足径:24厘米
重:26.2千克
用途:盛酒器
所处时期:商淮夷
出土时间:1957年
出土地点:安徽阜南朱寨镇三河村白庄南湾月儿河出土
器口侈大,直径过肩,颈部较高,下部收缩,呈大喇叭状。肩部微鼓,下折为腹,呈弧形收敛作圜底,圈足,上饰十字镂空。器肩部饰三条曲身龙纹,圆雕龙首,探出肩外,活灵活现;腹部以云雷纹为地,装饰三组虎食人纹,寓意诡秘;圈足饰饕餮纹。整器工艺精湛,花纹线条洗练,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。
龙虎纹青铜尊腹部的虎食人纹以浮雕虎首为中心,左右双身,口含一人。人无衣冠,身饰花纹。采用这一构图意在从正面表现猛虎的完整形象,但正面又无法体现虎的雄伟身躯,于是便采取轴对称的布局使虎身向两侧伸展,商代饕餮纹也是运用此种构图。此外,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上、"后母戊"青铜方鼎耳外侧及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春秋晚期鸟兽龙纹壶腹部,均有类似的虎食人像。今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的虎食人青铜卣,整器为猛虎食人的立体形象,更为逼真。在商代玉器上也见虎食人像。东汉王充《论衡·订鬼篇》引《山海经》佚文,记有虎噬鬼魅之说。此种虎食人像或许是取于此意,借以震慑邪祟。
今安徽阜南地区在商代是淮夷部族的聚居地,此地出土青铜器的形制、纹饰明显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影响,龙虎纹青铜尊即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。
器物简介
尊,是中国古代一种盛酒器,盛行于商代和西周,到春秋战国已很少见。根据文献记载,远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已经铸造铜器。商代后期,青铜器制造水平达到了高峰,表现为器类繁多、数量增大、造型秀美和花纹繁缛细密等特点。这件龙虎尊,因其主题纹饰有龙虎而著名(见图)。出土于阜南县的龙虎尊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。其中龙虎纹铜尊,铸工、纹饰极精,令考古工作者赞叹不已。它体形高大,口沿广阔,鼓腹,高圈足,高50厘米,口径45厘米,重约20公斤。铸工极精,整体形成三层花纹。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,塑造3条生动的蟠龙形象,龙身蜿蜒,龙首探出,额有双角,阔吻巨口,两眼大睁。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,分隔3组相同纹饰,皆双虎食人之状。虎头居中,为高浮雕,左右两侧是虎身,为浅浮雕。裸体人头已被老虎含噬口中。圈足平雕饕餮纹饰,饕餮纹也称兽面纹。这种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。在古代青铜艺术杰作中,此件龙虎尊当为佼佼者,被文物考古界视为珍宝,当之无愧。龙虎尊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,饕餮纹尊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。
阜南出土龙虎尊
形状介绍
阜南出土龙虎尊
器高五十点五厘米,口径四十四点九厘米,重约二十公斤,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,宽折肩、深腹、圈足,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。铸工极精,整体形成三层花纹。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,塑造3条生动的蟠龙形象,龙身蜿蜒,龙首探出,额有双角,阔吻巨口,两眼大睁。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,分隔3组相同纹饰,皆双虎食人之状。虎头居中,为高浮雕,左右两侧是虎身,为浅浮雕。裸体人头已被老虎含噬口中。圈足平雕饕餮纹饰,饕餮纹也称兽面纹。这种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。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,龙头突出肩外。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,虎口之下有一人形,人头衔于虎口之中。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,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。圈足上部有弦纹,并开有十字形镂孔。
图鉴:
龙虎尊
龙虎尊
三星堆龙虎尊实拍
龙虎尊局部特写
快来评论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