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钱,古代铜质辅币,指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,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。
春秋战国时期,随着商品经济发展,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,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。中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,方孔钱(铜钱)是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。
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品种纷繁,多姿多彩,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。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,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,创造出自成体系、光彩夺目、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。古钱币又称之为泉、布、帛,孔方兄等。已成为新的收藏投资热点,不少古钱币在拍卖会上表现突出。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掌握包括货币史、钱币学、考古学、金石学及文物、古汉语等诸多知识 ,有些钱币外貌看上去很普通,实则是珍品,行家们则很容易从不太懂古钱币价值的卖家手中获得珍宝 。

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,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,地是方的,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。
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也统一了货币。废除刀、布、贝等钱币,以"半两"做为货币。即用秦国后来的圆形方孔铜钱,铸文"半两",重十二铢(一两为二十四铢),称之为重如其文的"半两"铜钱。从此,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"半两",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。
汉代所铸的方孔钱仍称"半两",但重量不断减轻。如吕后二年(前186年)减为八铢,文帝五年(前175年)减到一铢以下,称为"荚钱"。武帝建元元年(前140年)又铸三铢钱。并于元狩五年(前118年)废"半两",改行五铢钱,铸文"五铢"。这种五铢钱从东汉开始使用,各朝沿袭,直到唐武德四年(621年)废止,使用时间长、币值较稳定,成为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钱币。
王莽称帝期间,实行宝货制,时称钱为"泉",又增加了"泉货六品"和"布货十品"两套钱币。泉货六品又称"六泉",是王莽宝货制中六种圆形钱币的总称。即小泉、幺泉、幼泉、中泉、壮泉和大泉。小泉直径六分、重一铢,值钱一文,上面有"小泉直一"文字。其他泉币的直径、重量、价值各不等。六泉都是不足值的钱币,但小泉和大泉两种钱币流通甚广。布货十品又称"十布",也是王莽宝货制中的十种布币的总称,即小布、玄布、幼布、原布、差布、中布、壮布、弟布、次布和大布。小布重十五铢,长一寸五分,值一百文。其他依次递增一铢,长增一分,面值增一百文。大布重二十四铢,长二寸四分,值一千文,流通较大。其他各布难以辨认、极易混淆,流通不便。
中国古代钱币还经常以皇帝年号来命名,亦称"年号钱"。由五胡十六国的成汉国率先铸造。338年,李寿在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为自立为帝,国号为汉、年号汉兴。开始铸"汉兴钱"。不久,南朝宋于孝建年间(454年)铸"孝建五铢",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(495年)铸"太和五铢"。年号钱成为定制自宋代开始。宋代年号更改频繁,铸的年号钱也特别多。元以后,历代所铸的钱,基本上都是以年号命名的。如元代的"至元通宝"、明代的"洪武通宝"、清代的"乾隆通宝"等。
通宝,是中国唐以后钱币的一种名称,因铸文中有"通宝"字样而得名。在钱币上铸"通宝"字样,起源于唐高祖武德四年(621年)废五铢钱而铸的"开元通宝"。开元通宝重二铢四垒,十枚重一两。从此,铜钱不再是重如其文,以重量来铸名了,改称"通宝"流通。钱币也真正开始成为货币符号,不再以货币自身价值来交换了。以后历代都沿用通宝,并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、朝代或国名,铸于币面。如后梁的"开平通宝"、南唐的"大唐通宝"、北宋的"太平通宝",辽的"重熙通宝"、金的"大定通宝"、元的"至正通宝"、明的"洪武通宝"。而辛亥革命后广东、福建等地的"民国通宝"则是我国最晚的通宝钱币。
铸币:指铸成一定大小形状,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,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,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,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。在中国,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,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代现代。
布币:对春秋战国时期行的空首布,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。
刀币: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,尖首刀,明刀和齐刀,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。
圆钱:圆形货币的总称,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,一般指后一种。
空首布:春秋战国时期铸币,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,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。
平首布:战国时期铸币,包括布,异形布,主足布,尖足布,圆足布等,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。
铢两货币: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,两为重量单位,重量为钱名的货币,如半两,五铢等。
五分钱:西汉高后六年铸,属于半两钱的一种。
三分钱: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发行的货币,属半两钱的一种。
比轮: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,大小轻重并行,大钱称"比轮",形容其大如车轮。
四文:即一钱当小钱四枚用,一般指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中大小适合的钱。
小平钱:值一文的小钱,也称平钱,小钱,一般直径在2.4厘米左右,重3.5克左右。
折二钱:当二文使用的钱,一般直径在2.8厘米左右,重7克左右。
折三钱:当三文用的钱,一般直径在3.1厘米左右。重10克左右。
部颁样钱:由中央户,工两部监制颁发各省作为标准的样钱,也可称作母钱用。
进呈样钱:地方进呈有关当局审查的样钱。
剪凿钱:剪边钱与延环钱的总称,即将一枚圆钱剪凿成内外二枚。
剪边钱:被剪凿去外圈之钱。又称对文
饼钱:王莽时厚型货泉的俗称。后来在北宋时宽缘厚型的咸平,祥符钱也称饼钱。
对钱:指钱文对称之钱,其钱文,轮郭,大小,厚薄,铜质等相同,惟采用不同的书体,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,又称和合钱。始于南唐,盛于两宋。
公式女钱:南朝梁武帝时所铸无外郭的五铢钱,也称女钱。
男钱:王莽时布泉的俗称。
红钱:清代新疆铸行的铜钱,因红铜岳而得名。
制钱:封建时代本朝铸行的钱币。
正用钱:作为正式通货的钱币。
厌胜钱:属压邪取吉性质的非用钱,多作吉庆,上梁,供奉,悬挂,佩带之用,又称压胜钱,押胜钱。
宫钱:封建时代皇宫内节日庆典作装饰,赏赐用的特制钱。
佩钱:古人佩带在身上作为装饰品的钱币。
供养钱:寺观内作为供品的钱币,一般藏天佛像腹中或挂于佛龛之旁,又称佛脏钱。
春钱:元代的一种金银小钱,妇女用作首饰。
秘戏钱:带有简陋的男女性交图案的钱币。
打马钱:打马游戏中的棋子,又称马钱。
金背:明代用四火铜(经过四次熔炼的铜)铸的铜钱。
火漆:明代用二火铜铸的铜钱。
旋边:用旋车对铸钱进行挫磨加工。
恶钱:唐代劣质私铸钱的称谓。有铁锡,铜沙,铜荡,穿穴等名目。
夹锡钱:北宋徽宗年间蔡京主行的一种夹锡铁钱。
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,既方便携带又安全。"盘缠"一词即来源于此。
"盘缠"是指如今说的旅费。但是,旅费为什么又"盘"又"缠"呢?盘绕、缠绕是近义词,钱同盘绕、缠绕在今日当然毫无关系,不过,古代却有某种必然联系呢!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,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,穿钱的绳索叫做"贯",所以,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。有出戏叫《十五贯》,即涉及十五串钱的一个案子。古时不要说没有旅行支票、信用卡,就算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,于是,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,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。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,既方便携带又巡全,因此古人将这又"盘"又"缠"的旅费叫"盘缠"了。
铜钱的名词
大钱:大面值钱和大型钱的总称,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,
文: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,一枚小平钱称一文。
贯:一千钍称贯,又铸钱场所穿在钱孔中的方形木条也称贯
小样: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。
大样:指钱径大于同类型钱者。
面:指钱币之正面。
面文:钱币正面的文字。
背:钱币的背面,又称幕。
背文:钱背文字,也称好,方者叫方穿,方孔,圆者叫圆穿,圆孔。
广穿:指钱孔较大者。
狭穿:指钱孔较小者。
内郭:指钱孔四周这突出部分,又称好郭。
广郭:指内部较宽者
狭郭:指内部较狭者。
重郭:指两重内郭。
决文:指钱身方孔之一角或数角尖出者。
四决文:指钱身方孔四角尖出者,又称四决。
粟角:是一种特殊的四决文,方孔四角尖出处呈小点状。
四出文:指钱身方孔四角有阳文延伸至郭外,又称四出,四道。
外郭:指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,又称外缘,外轮,肉郭,边郭。
宽缘:外郭较宽,又称宽轮,宽边,
狭缘:外部较狭,又称狭轮,狭边。
重轮:指二得外郭。
额轮:指外郭外高内低,多见于王莽钱。
削边:指外郭向外斜削,正与额轮相反。
磨边钱:指磨去外郭边缘之钱。
肉:指钱币的内外郭之间无文字图案部分,厚者称厚肉,薄者称薄肉。
日:指钱背之凸起的圆圈,又称日文
月:指钱面,背之凸起圆弧,又称月文,甲文,月痕,圆弧向上称仰月,向下称偃月
星:指钱面,背之凸起圆点,又称星文。
圈星:指钱背下凹之圆圈。
孕星:指背的仰月上星。
光背:指钱无文,又称素背,光背,素幕。
合背:指误用二件面范铸成的钱。双面均有钱文。
合面:指误用二件背范铸成的钱,双面均是钱背。
直读:钱文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,也称顺读,对读。
旋读:钱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,也称环读。
左读:指钱文由左向右读。
传形: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,钱文呈反字状,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。
离郭:指钱文远离内郭
接郭:指钱文均与内郭相连。
隔轮:指钱文远离外郭不相连接。
连轮:指钱文与外郭相连。
深字:指钱文特别深峻。
隐起文:指钱文高低粗细不一。
聚头:指钱文之首均对内郭,又称聚首。
并足:指钱文之首均对外郭。
重文:指钱身上出现重复钱文,又称摇头,因为范身上有重复印痕所致。
生坑:指新出土之钱,表面氧化严重。
老生坑:指出土已久的铜钱铜锈被传世色泽所掩。
熟坑: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古钱。
传世古:指流传世上未经入土之钱表面的颜色,一般呈褐色,有光泽,又称黑漆古。
包浆:指铜钱传世色泽,除黑色外,又有褐色,暗红色,橙黄色等多种。
水银古:出土古钱表面之一种银白色氧化层,又称水银锈,水银沁。
雕母:用铜,锡,铅,牙,骨,木等材料雕成的钱币模型,又称祖钱。
母钱:翻铸时作模之钱,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铸而成。
铁母:指铸造铁钱之母钱,本身为铜质。
铁范铜:以铁钱范型翻铸的铜钱。
样钱: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.
钱范:铸钱模型,印钱币正面的称面范,印背面的称背范。
版权声明:本文发布于台家寺遗址 内容来自创作或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
快来评论吧~